朱昌青同志1983年留校工作以来,每年坚持为本科学生教授分析化学等专业课程,学生测评始终位于单位前茅,早在1995 年曾获校首届“皖泰优秀教学奖”,30多年教学效果一直受到师生高度认可。他积极投身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十一五期间积极参与和组织了全院教职工申报并获批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四项国家质量工程项目。2012年成功主持申报获批首批地方高校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率先改革在省内外取得了很好影响。2013年《以国家“质量工程”为航标,构筑高师化学专业优质教育教学平台》成果惠及了广大学生,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他坚持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近十多年来,一直从事荧光生物传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纳米发光材料发射波长依赖、荧光偏振信号调控、高强度长波发射碳点等高选择性传感信号的汲取及其在生物传感及成像分析中的应用,发表SCI论文50余篇,2011年在学院首次在有影响力的Anal.Chem.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05年以来,主持了四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并担任国家基金项目的涵评和会评专家。作为骨干和方向带头人全程参与了化学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省级重点学科等学校学院重点学科平台的申报与建设。作为导师,所指导的硕士生中2004年荣获校当年唯一的朱敬文理科特等奖学金,多人进入了全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所攻读博士,有两位成为我院教授,其中一位突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极大地提升了我院的学术影响力,也为学院学科梯队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朱昌青同志曾担任芜湖市政协常委,现为安徽省政协委员。他曾结合自身学院院长工作实际撰写提交了有关加强校企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案。作为主要人员,参与致公党芜湖市委会组织的有关芜湖市高校科技资源情况调研,并在芜湖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作“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助推我市自主创新”专题发言,并在去年芜湖市两会期间接受了芜湖电视台的专题采访。一直关注我院产学研情况和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对学院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
朱昌青同志在教学与育人方面主要表现如下:
一、始终坚守本科教学一线
朱昌青同志于1983年7月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迄今已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37个年头。自留校工作以来,他一直以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教学作风坚守在教学一线,连续承担本科生专业核心基础课《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基础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承担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工作。多年来,他爱岗敬业,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十分重视和珍惜所教授的每一堂课,坚持把每一次上课都当做新课,课前都重新认真备课保证教学质量。
二、注重教学方法与效果
在教学中,他始终贯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教学服从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上课时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根据分析化学系统性强、涉及面宽等特点,多采取设问、讨论、比较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在理解基础上学会科学表达,强化了学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逐渐喜欢上所学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他的观摩课教学效果受到校院督导团老师的充分肯定。他还曾经高票当选学院最受欢迎教师,并被推荐为学校最受欢迎教师候选人。
三、热心服务和关爱学生
他每次第一堂新课,都会把自已的电话号码告诉同学,同学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与他联系。多年来,他鼓励学生加入导师课题组从事创新实验研究,较早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在上述工作中,既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更多要求他们通过文献阅读和独自思考,理解课题意义,拓展工作的创新价值,努力培养他们“手巧心灵”。他积极鼓励学生考研,将考研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推荐帮助他们联系学校和导师。并从推荐信的撰写、面试应当注意的问题等多方面给予学生非常具体的指导。对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也尽力帮助,约谈过不少同学,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并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正确面对人生挑战。
四、积极奉献和助推团队建设
他将自己最好的十几年时光奉献给学院的管理工作。几乎全部参与和组织了学院最重要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使我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等诸多方面走在学校前列。作为学院的一名老教师,他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了多名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大范围旁听了我院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青年教师的课程讲授,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指导;接受多名青年教师观摩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与他们进行交流研讨;近几年,对晋升职称人员的教学也给予了多轮细心指导。作为老教师,先后具体指导过
李永新、夏云生、卓淑娟、杜金艳等青年教师。尤其是通过科学研究的指导,帮助他们提升学术水平。通过听课、讨论、帮助他们透彻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体系,优化课堂讲授方法。目前,通过大家不断努力,这几位年轻人,在国家基金项目争取、高水平论文产出、课堂讲授效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提高。多年来一直保持谦虚谨慎,团结同事,为学院稳定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