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典型】俞晓红:倾心育桃李,润物细无声

编辑:谢康 时间:[2021-09-06]

俞晓红汉族,中共党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教学名师、省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

“课堂教学是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俞晓红始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工作热忱,长期坚持本科一线教学,一是重视在传统文化中注入当代价值,善于挖掘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和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二是及时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学术思维;三是倾力以教育家的匠心打造每一节课,追求能产生师生共鸣的“知音境界”。中文系历届学生中流传这样的话:“没有听过俞老师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抢俞老师的院选课是要拼手速的!”为使师范生成为具有完善人格与文化情怀的人,实现精神成人的目的,和大学语文团队一起,用了十年时间,使课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先后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慕课。省内外各大高校也纷纷邀请她前去讲学,北京大学特邀她担任跨校直播慕课“伟大的红楼梦”的主讲人。

2020年春季遭遇疫情,俞晓红敏锐认识到利用线上资源开展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高校原定开学前两周,即与团队开启大学语文慕课教学行动,成为全校也是全省高校最早启动线上教学的课程,并在完成12个班级千名学生公共基础课教学需求的同时,主动扩容,开设通识教育课模块,亲自282个学生授课,满足更多学生疫期在家线上学习的需求。俞晓红教授坚持在传统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新生态,多年来一直紧追教育技术新进展,为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在本校而且在整个安徽省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优质的学术研究应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从教以来,俞晓红积极拓宽学术研究的结构性视野,勇于挑战学术前沿难题,不断攀登科研高峰。她的研究有两个特点:时代跨度长,领域涉面广。她的学术选题范围从唐代到清代,唐代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敦煌变文,元明清小说戏曲文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学术研究地域从西北敦煌到东南徽州,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跨越大半个中国。这就形成了较为大气的研究格局,不断生发出学术增长点,先后主持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公开发表论文 90 余篇,出版专著7部。《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一书出版后,国内名校的知名教授称此课题“取得了集大成的和前沿性的成果”,“使白话小说史的研究得以向前切实地延伸”。

俞晓红的学术积累和对学生学术诚信的要求,对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切实的帮助。近年来,她所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率基本都2%-5%之间她也比较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学术能力强的学生继续读博深造;鼓励协调能力好的学生应聘研究生助管工作,并有意识培养其行政素养;有志于投身基础教育的学生,则积极支持他们去往中学一线。她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都各得其所,运用不同的才智和特长服务社会。

“要为师生的成长搭建更好的平台”

俞晓红倾情助力学生学习生活,始终将学生放在首位,助其养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借力社会实践开阔其视野,增长其才干。在担任教学副院长期间,致力于为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规划,拿出办法,建立良性激励机制,支持师生的个性发展。一方面,积极响应研究生“三助”政策,努力推动教育实习教师驻点指导制、青年教师听课助教制、本科课程课外辅导制、专业学习导师制等的实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位居全校之首;另一方面,重视师范生从教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把教学技能大赛作为重要抓手;鼓励学生用暑期社会实践资源,开展无偿助学活动。

俞晓红连年指导本科生教育教学实习,去到基础教育一线指导备课、到堂听课;强调专业学习与实践调研相结合,提倡非师范专业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内涵。她不仅利用周末时间,指导德雅书苑习昆小组成员学习演练昆曲表演基础,还连续三年带领师生团队赴苏州昆剧院进行暑期专业学习实践,咿呀学唱,感受艺术魅力;深度调研,注重艺术传承在本科生面临就业和读研的选择时,她总是以极大的耐心,与学生反复沟通、交流,希望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平台;也每每为学生搭建通往名校深造的桥梁,甚至帮助他们联系好入学后的导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俞晓红教授用实际行动传承师道,让数以千计的学生受益终身,也为更多的一线教师和学者树立了精神的标杆。

 

 

Copyright 2007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