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眼里,他是和专业联得更紧的辅导员;在领导眼里,他是和学生走得更近的辅导员;在自己眼里,他要做一个走通专业化之路的辅导员。工作8个年头的马星宇自进校以来就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培养党和人民放心的未来传媒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广阔实践平台,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供其翩翩起舞的舞台,在实践中指导人、砥励人、教育人、培养人,在实践育人上闯出了一条新路。
坚持做让学生看得更远的辅导员。“与学生距离近是为了让他们看得远。”他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结合党的十九大及其历届全会等重大时间节点进行政策宣讲50余次;他积极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把党史学习教育搬到新四军军部旧址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板子矶渡江战役纪念馆、大别山烈士陵园等现场,把新中国史教育搬到了芜湖长江三桥桥面上,使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时空场景中学史增信;他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疫情期间的30多场次的云座谈、10余次的云班会还有社会实践时看非遗、专业采风时访民情。他积极组织动员全体学生参加学习强国“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征文,获得了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颁发的优秀组织奖,他担任支部书记的2014级本科生党支部获得了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
坚持做与学生离得更近的辅导员。“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马星宇坚持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2014年入职时,他带的专业全为艺术类的学生,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热情高涨,但另一方面社会化程度较高、管理难度较大,面对220名新生,他采取了“最笨”的办法——就是坚持与学生待在一起。把检查内务变成了与学生谈心谈话、了解生情生貌的现场,变成了解决学生困惑、解答专业难题的现场,变成了师生坦诚交流、听取意见建议的现场。他坚持每周召开班委例会,坚持深入课堂、活动现场与学生待在一起、待长一点。2018年他带的第一届学生全部百分百毕业并高比例就业,这是学院建院以来首次实现了艺术类专业学生当年全部毕业。2018年,“两个人的毕业照”走红网络引起了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事实上,这两个人的毕业班正是马星宇在2017年暑假当“后娘”接手的,面对两个退伍复学的小伙子,他时刻关注、关心他们返校后的学习生活,针对他们一个考公、一个考研的实际,给他们针对性地辅导,经常性谈心谈话,形成了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2020年疫情期间,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与每一间寝室同学“云谈心”达35场次,累计时长150多个小时,解决他们居家学习的困惑。
坚持做与专业融得更深的辅导员。“自己主动融入所带学生专业,让不同专业学生也融起来发挥1+1﹥2的效应”。他发挥所学专业对口的优势,主动融入学生所专业,进班级听课、进现场参与、进团队指导,在学生面前始终做学习上领头、组织上牵头、实践上带头的那个人。带空乘专业学生时,他自己带头考取导游员资格证为学生拓展专业技能做示范;带播音专业时,他原创校史题材诗歌助力学生在诗文朗诵大赛中夺冠;带新闻专业时,他组建“新火”时评创作团队,师生共同在《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时评60余篇;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时,他指导学生组建“数喻理”数据新闻团队,共创作品在中国科学报、青塔、南风窗等专业媒体发表;带广告专业时,他策划指导建党百年主题原创海报展……他还利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中打破年级、专业的壁垒,让他们在相互融合中创作。2016级摄影专业赵玮连续3年和马星宇搞社会实践,“在马老师的团队中,我在和新闻、广告等专业的同学合作中明白了应该把镜头对准谁,在合作中创作的作品也才更有生命力”。
坚持做与实践联得更紧的辅导员。“做辅导员不仅仅是对学生动嘴说说、动笔写写,更要带头动身做做。”他把思想政治教育搬出课堂、校园之外,搬到基层一线,让同学们在农村社区、田间地头、车间厂房观察最真实的国情民意,在对话群众、基层干部中了解国家治理,在深入采访、融合创作中抒发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和厚重的乡土情怀。他每年暑期带领实践团队同吃同住同实践半个多月,跑遍了江淮大地;他带队专业采风团队深入到基层一线,寻遍了行业先进;他带领党员一起策划执行党性实践活动,访遍了周边红色遗址。8年来,他带领学生一起创新开办“对话师大骄子·学干论坛”20余期,他每年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记者节主题活动,他带领学生一起运营管理学校官微……
“要做一名让学生需要的老师。”被学生需要意味着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相亲、在学业上相助、在困难中相扶。在实践中,马星宇讲过的不少“金句”成为他的学生口耳相传的“语录”——千山万水你走了没有,千言万语你说了没有,千方百计你想了没有?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作品创作,不仅仅是他自己带的学生,很多其他年级的学生都来找他。
他打造出一个“国情观察”的实践教育精品项目。2017年以来,他带领指导学生团队接连申报南风窗·调研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4年来共获得全国十强团队1次、百强团队2次、三十强团队1次……2019级新闻学金梦婷今年与马星宇一起在大别山区岳西县调研后后深情地表示“如果不是社会实践,我不会对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如此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中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热火朝天的产业振兴。”2016级新闻学专业张吴越在马星宇的指导下成功地获得了2018年南风窗·调研中国仅次于清华大学的全国十强团队并获得了个人突出贡献奖。连续2年和马星宇做社会调研的她给马星宇发来信息时说,“当我真正基层一线的新闻现场才越发感受到真实的力量。祖国的大好河山、辛勤的劳动人民让我感受到书本、校园之外的美好。”他带出了一个“院媒协同”的校园新闻创作团队。他找到安徽日报思想周刊负责人曹显钰,在共同商议后组建了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主的“新火”时评创作小组,两人共同对学生选题、文章进行指导,安徽日报择优发表,一段时间以来安徽日报及其新媒体平台共发表师生作品近40余篇;于是,他又找到了中国科学报大学周刊和知名公号南风窗、青塔,带领新闻、广告、网新专业学生组建了“数喻理”数据新闻创作团队,先后创作了独立学院转设、高校异地办学、高校收入排行等主题作品,已在中国科学报刊发了4个整版作品,在南风窗、青塔公众号发表2件作品;他还找到了澎湃新闻网、中安在线等媒体,开设了“大学生调研”专栏,刊发了他在社会实践中指导学生采写的皖南小三线、畲族乡“融长”等主题的调查性深度报道10余篇。他创建了一个“屏前屏后”的个人网络思政教育品牌。他自己创办了“宇重星长”网络文章专栏,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思政教育的重点议题进行创作,累计创作近40余篇,其中包括劳动教育、媒介素养、严进严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等大学生广泛关注话题的文章还登上了中国科学报、安徽日报、澎湃新闻网等主流媒体。他还带领工作室成员一起打造了如“振振有辞”“莫莫微语”等网文专栏,形成了网络思政教育的矩阵。他和学生一起策划打造了如关注学霸大神的“搜神记”、关注先进个人、典型群体的“数据师大”、关注心理健康的“音为师大”等专栏,很多文章是他自己创作的、策划组稿的,由他策划、指导的原创文章阅读量过万、五万乃至十万+的就有10余篇。他指导了一批“专业融合”的学科竞赛获奖作品。8年来,他指导学生围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选题设计、立足“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广赛”等专业竞赛开展实践调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成果转化。今年参加社会实践的2019级广告学董雨欣在离开驻地时悄悄地录了一段视频时说,“马老师和我们一起进大山、走险路,手把手教我们如何采访、如何写稿、如何拍摄……这是我在校园里学习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更重要的是他在实践中教会了我们如何认识中国、如何开展调研、如何进行成果转化。”近年来,他指导的作品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并推荐到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参展;他指导的作品获得安徽省“挑战杯”省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1件作品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三等奖,1件作品入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他指导学生作品获得“大广赛”安徽赛区一等奖1项,2件作品分别获得全国第三届、第四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三等奖、优秀奖;他指导的调研报告获得安徽省社科联“三项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等。他培养了一群“四力兼具”的校媒骨干。8年来,他培养了一届届学生成为学校大学生记者团负责人。2016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汪青一直跟着马星宇创作校园题材的数据新闻,在他的指导下一篇篇大学校园题材的数据新闻在学校官微发表,她也因为这些作品与20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新闻学院学子入选了2019年数据创作者大会,获得学生旅行奖学金,成为安徽省内高校唯一入选的大学生。像这样的的校园骨干还有很多,他与这些“新梅”们一起运营学校官微的6年间,后台关注量从不到2万到目前的近13万,综合影响力稳居安徽高校前三,多次进入全国高校官微排行十强、五十强、百强。而这些练就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新梅”有的已经活跃在省级媒体新闻战线、有的圆梦升学名校。
马星宇一直辛勤耕耘在立德树人这片沃土之上,坚定执着地探索着育人路径;一直坚持扎根在热火朝天的基层一线,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实践观察最真实的中国;一直坚持走进学生这群最可爱的人,在活动的组织策划中践行着教学相长;立足学院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心任务,找到了辅导员助力人才培养的方法。在实践育人中闯出一条道的马星宇深知,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还有漫长的征途,但这个80有点后的辅导员就是要在这条道路上死磕,他既要在实践中检验思政教育的成效、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在实践的广阔舞台中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未来传媒人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