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典型】刘萍:良师益友,化雨春风

编辑:谢康 时间:[2024-09-09]

刘萍,博士,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安徽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民盟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学位点负责人、安徽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她在安徽师范大学任教近三十年,具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术背景,自2018年因工作需要调入外国语学院以来,她以极大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积极融入外国语学院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秉持“融贯古今,会通中外”之院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如化雨春风一般,助力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立足本土,涵养外院学子家国情怀

跟外国语学院的绝大多数教师不同,她曾就职于文学院,深受汉语言文学及文化熏陶,面对外院学子,她主张在刻苦学习外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立足本土,涵养家国情怀,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开展跨文化交流提供坚实基础。在外国语学院,她的教学内容常常关乎中国文学与文化,她注意结合学生兴趣,精选雅俗共赏的文本范例,但并不拘泥于字表,而是深入发掘蕴含于中文背后的中华文化精髓,比如谈及儒家“忠”“恕”之道,她深入阐发其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加强团队合作、完善国家治理及国际交往等方面的宝贵启示;品读闻一多《七子之歌》,她提示青年学子从这样浸透中华民族苦难的诗篇中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当下幸福、开创美好未来……此外,她重视学以致用,鼓励学生从一道美食、一件服饰、一种民俗、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等出发,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潜移默化之中涵养外院学子的家国情怀。

放眼世界,提升外语人才博大视野

比较文学的专业背景为她提供了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她注意到外院学子受语种影响,有可能出现囿于其所学语种国家的状况,为此,她适时展开跨越国家、民族、语言、文化等界限的比较,提醒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中外语言、文学及文化现象。比如杜丽娘和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既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苦尽甘来的“大团圆”与一对情侣双双毙命的惨痛收场之间悲喜两重天的巨大反差,前者印证了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性,后者为中西方文化差异提供了精彩范例——简言之,中国悲剧的“化悲为喜”与西方悲剧的“一悲到底”之间并无优劣之分,而有其各自不同的深厚文化渊源,展开中外比较可以在相互参照的基础上促进彼此理解、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凡此种种,极大地拓宽了外院学子的视野,为培养兼容并包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创造了条件。

教学相长,开拓学术研究崭新空间

她深信学海无涯——学生如此、教师亦然。换言之,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在外国语学院,她的教学对象十分广泛,本科生来自英语、俄语、法语、日语、葡萄牙语等各个不同专业,间或还会有其他学院的学生选修她的课程;研究生同样来源广泛,包括汉语言文学、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多个专业。与不同专业学生交流、互动,是完善教学工作之所需,也客观上有助于她开拓新的学术研究空间,进而产出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比如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等。对待教学、科研及其他社会工作,她勤勤恳恳、奋力耕耘,也因此收获诸多荣誉,比如2021-2023连续三年的学校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奖,是“三育人”先进工作者、党外知识分子“双树双建”主题教育标兵、芜湖市优秀盟员、镜湖区优秀政协委员,荣获民盟安徽省文化论坛二等奖和优秀参政党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荣获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等。在她悉心指导下,她的学生也在大创项目、外语竞赛、论文评选等活动中屡获佳绩。

她敬畏教育事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她的理想,如春风化雨,她乐此不疲。


Copyright 2007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