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典型】武晓果:用心治学,潜心育人,做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编辑:谢康 时间:[2024-09-11]

武晓果,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校学科后备人才,他秉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创新、深耕细作,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培育人才,成为新污染物研究团队的重要骨干和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聚焦有机污染物研究:从极地到家乡的环境保护

武晓果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从传统有机污染物到新型污染物,他的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入。他的博士研究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进行的,主要探索极地海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传输和生态风险。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虽然极地环境研究至关重要,但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更为紧迫。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构想:我们国家加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公约已经有20多年了,但安徽省在监测和生态风险研究方面仍存在空白。希望通过研究,明确安徽省有代表性的有机物的赋存状态及其生态和环境风险,为制定有效的污染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这一构想,武晓果以《皖江流域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大气-土壤交换作用及受到生物质燃烧的影响》为研究课题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此,他带领团队不仅继续开展极地研究,还在安徽淮河流域、两淮矿区及皖南生态脆弱区域深入开展有机污染物的生态环境风险研究,为地方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数据和坚实的科学支撑。

围绕研究方向:建强科研团队

作为学院的青年骨干教师,武晓果在科研团队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拓展研究视野,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曾在香港城市大学担任一年的研究助理,并于2019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在国际知名学者Staci Simonich教授的实验室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这些经历使他具备了国际化的研究视野,深化了研究方向。

武晓果在自身用心科研的同时,还致力于提升整个课题组团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他坚持研究特色方向,强调合作与共享,鼓励团队成员相互支持、共同进步。通过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为团队成员搭建了良好的科研交流平台,促使科研思维的碰撞和创新,奠定了新污染物研究课题组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团队有副教授2人、讲师2人。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在过去五年内取得了显著成果,主持国家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10余篇在顶级期刊发表,团队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稳步提升。

坚持教书育人,培养生态环保人才

武晓果坚守教师初心,在教学一线上勤勉耕耘。他承担了《大学化学》《环境毒理学》《专业外语》等多门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本科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同时,他担任学院教学督导团成员,积极组建《大学化学》等课程教学团队,并主动与新入职教师交流课堂教学经验体会,帮助他们快速站稳讲台,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

《大学化学》课程是学院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为后续相关课程奠定了化学学科知识基础。武晓果根据专业特点和学习规律,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课程资源,在安徽省e会学平台和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搭建了《大学化学》网络学习平台,方便学生灵活学习,同时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教学效果。基于这一创新举措,武晓果在2023年安徽省师范类高校智慧教学大赛中获得了理工组二等奖。

在本学生培养过程中,武晓果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他的指导下,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本科生中,有近10位获得了保送研究生资格,进入了知名高校深造。他培养的研究生中,多人继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表示,在武晓果实验室的学习经历,使他们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这些学生中,已有多人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芜湖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从事生态环境相关工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后起之秀。

武晓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高校教师的风范。他始终以赤诚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严谨态度对待每一项科研工作,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Copyright 2007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