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典型】季学涛:躬耕三尺讲台 助力学生成长

编辑:谢康 时间:[2025-09-09]

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这样一位普通教师—他在入职附中工作的六年里,连续六年担任班主任,四年深耕高三毕业班教学;他带领学生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赛(CNBO)中斩获多项国家级奖牌,助力学子叩响清北大门;他努力钻研新课程改革,以安徽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成绩诠释教学创新的追求。他就是附属中学生物教师季学涛老师。

一、关爱学生:做学生成长的“知心引路人”

“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自参加工作以来,季老师连续六年担任班主任,并且四年坚守高三毕业班阵地——这是学生压力最集中、成长最关键的阶段,也是他最忙碌却最充实的时光。

每天清晨,他总是早早到达教室,用微笑迎接学生的早读;夜幕低垂时,他又常常留在办公室,他喜欢找值日生谈心,因为这时既轻松又不会让学生产生压力。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学生的细节:谁最近成绩波动需要鼓励,谁家庭困难需要支持,谁对未来迷茫需要规划……

在他的陪伴下,所带班级始终保持着平行班中的领先地位,更有多名学生突破自我,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一位毕业生在毕业留言中写道:“老师不仅教我们解题,更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压力、如何成为更坚韧的人......”

二、以研为翼:做教学创新的“攀登者”

面对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与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季老师深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生成长的基石。他始终以“深耕课堂、创新教学”为目标,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与教学竞赛。

2023年4月,在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评选暨优秀课例汇集比赛中,他反复研磨教学设计,将“大单元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等理念融入课堂:从设计贴近生活的情境任务,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识本质;从关注知识传授的“结果”,到注重思维发展的“过程”。最终,他所在芜湖市团队斩获安徽省团体赛一等奖,他个人也以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设计获得个人赛一等奖。“备赛的每一天都是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学相长’的意义。”季老师说。

三、以赛为媒:做拔尖人才的“筑梦人”

“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大多数’,还在于托举‘有能力成为顶尖的人’。”作为生物学科奥赛教练,季老师始终关注特长生的成长,鼓励他们挑战自我、突破极限。2025年8月,他带领学生出征第34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CNBO),见证了这场汇聚全国30个省份580名生物学精英的“巅峰对决”。

在这场理论与实验双重考验的竞赛中,他指导的4名学子(徐航、赵睿阳、项尚飞、程玉谷)作为安徽省队成员,最终斩获1金1银2铜的优异成绩:徐航同学以全国顶尖表现入选国家集训队(总分前50名),获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保送资格;赵睿阳同学拿到清北强基计划破格入围资格;其余两名同学也凭借铜牌为未来升学增添重要砝码。更令人骄傲的是,该校奖牌总数位居安徽省各参赛学校首位,为安徽队整体成绩作出突出贡献。

“每一枚奖牌的背后,都是学生数百个日夜的坚持,是教练们无数次无微不至的陪伴。”季老师回忆,备赛期间,学生们常常从清晨到深夜泡在实验室,反复练习标本解剖、电泳技术等实验操作;他和孩子们逐字逐句分析历年真题,针对前沿热点设计训练方案;他更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

三尺讲台虽小,却承载着无数学生的未来;一支粉笔虽轻,却书写着教育的重量。从关爱学生的“知心人”,到深耕教学的“研究者”,再到拔尖人才的“引路人”,季老师用行动诠释着一名普通教师的初心与担当。未来,他将继续以爱为舟、以研为翼、以赛为媒,在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为更多学生的成长“添砖加瓦”!

季学涛老师和三名奥赛获奖学生(程玉谷、赵睿阳、徐航)(从左至右)

Copyright 2007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