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典型】刘大庆:以篮球为犁,深耕幼儿成长沃土

编辑:谢康 时间:[2025-09-09]

 2011年夏,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刘大庆,怀揣着篮球专项的扎实技艺与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做出了一个让旁人费解的选择—放弃中小学“正规赛场”的邀约,投身幼儿教育领域。面对质疑,他总是笑着解释:“篮球不只是赛场上的对抗,更是照亮成长的阳光。我想让四五岁的孩子早早摸到篮球,在心里种下终身运动的种子。”这颗初心,成了他此后15年深耕幼儿篮球教育的坚定航向。

 初入幼儿园,现实的挑战远比想象中棘手。幼儿注意力难以集中、肢体协调性尚未发育完全,常规的篮球教学方法在这里完全“水土不服”。第一次带孩子们接触篮球时,刘大庆刚把彩色篮球分发下去,混乱便瞬间爆发:有的孩子把球当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有的孩子因为抢不到心仪的红色篮球放声哭闹。看着眼前的场景,他没有急着制止或说教,而是轻轻蹲下身,捡起一个篮球,用手指轻轻拨动球身。“快看,篮球在跳圆圈舞呢!”他带着童趣的声音响起,原本哭闹的孩子停下了眼泪,扔球的孩子也好奇地围了过来,目光紧紧盯着转动的篮球。那一天,他没教任何一个技术动作,只是和孩子们玩起了“篮球追追乐”—他把球滚向孩子,再笑着邀请孩子把球滚回来。在阵阵欢笑声中,孩子们第一次卸下对篮球的陌生,露出了喜爱的神情。

 为了找到真正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刘大庆开始“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枯燥的技术动作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感兴趣的游戏。篮球里的“运球”,被他变成了“给篮球按摩”,让孩子双手轻轻拍打球身,在感受篮球弹性的同时掌握力度;“传球”则成了“给好朋友送礼物”,引导孩子用双手把球稳稳递到同伴面前,在互动中学会协作;就连简单的“拍球计数”,他也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小篮球,圆溜溜,拍一下,跳一下,拍两下,跳两下,我们都是好朋友。”为了让儿歌和动作更贴合孩子的认知,他常常在夜里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语气、调整动作幅度,确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手势都能牢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那些对着镜子比划的夜晚,见证着他对教学的极致用心。

 在刘大庆心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球员”,从不会用统一标准衡量他们。班里有个叫小宇的孩子,性格内向,每次篮球活动都躲在角落不愿参与。刘大庆没有强迫他加入,而是每次活动时都多带一个小篮球,蹲在小宇身边自顾自玩起来:“你看,这个篮球好调皮,总想着从我手里跑掉。”一次,篮球不小心滚到小宇脚边,刘大庆轻声邀请:“能帮老师把篮球捡起来吗?它好像更喜欢和你做朋友呢。”小宇犹豫片刻,弯腰捡起球递了过去。从那以后,刘大庆每次玩球都会特意“创造”和小宇互动的机会:先让他帮忙递球,再教他轻轻拍球,慢慢带他加入“小球队”。三个月后,小宇不仅能跟着大家一起拍球、传球,还在幼儿园篮球展示活动中主动举手,表演了学会的“篮球转圈”小技能。家长半日活动中,小宇的家长激动地说“孩子现在每天回家都抱着篮球玩,性格也开朗多了”时,他的眼睛里满是笑意—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篮球种子,正在孩子心里悄悄发芽。

 除了日常教学,刘大庆还总想着为孩子们搭建更多感受篮球魅力的平台。2015年,杨春燕老师创作舞蹈作品《我的篮球》,邀请他担任篮球技术指导。为了让舞蹈既展现篮球元素,又符合幼儿的动作特点,他反复琢磨每个动作:从篮球的拿握姿势到拍球的节奏,都逐一细化指导。最终,《我的篮球》不仅斩获安徽省文艺调演一等奖第一名,还在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夺得金奖,并受邀登上2016年中央电视台“快乐成长—六一晚会”的舞台。此后,这部作品的脚步不断延伸:2017年出访新加坡参加“中国——东盟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2018年入选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春晓—‘小荷风采’二十周年精品剧目展演”(此次展演集合了历年34个优秀“小荷风采”作品),刘大庆也因此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21年,《我的篮球》还参演了第十八届上海教育博览会、芜湖市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等重要活动,让更多人看到了幼儿篮球的活力与魅力。

 如今,刘大庆带过的孩子有的已升入大学,依然保持着打篮球的习惯;有的回到幼儿园看望他时,会兴奋地分享自己在学校篮球比赛中的趣事。每当这时,他总会想起刚毕业时的初心—将篮球专项技术融入幼儿篮球的兴趣培养、技能启蒙与终身运动意识塑造中。15年坚守,他用篮球为孩子们的童年注入活力,用耐心与爱心守护着一颗颗热爱运动的童心。未来,这位孩子们眼中的“篮球伙伴”,还将继续带着这份热爱与坚守,在幼儿篮球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终身运动的阳光,洒进更多孩子的成长旅程。


Copyright 2007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